发展互助养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布时间:2020-09-21 人气:
发展互助养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日期:2020-9-21 14:28:12 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资源。积极应对老龄化,就要消除“衰退”“退化”和“丧失”等消极的老年形象,让老年人通过互助养老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从“健康”“保障”和“参与”三大维度重塑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积极老龄化”概念。
什么是互助养老?
互助是在互惠基础上以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互助养老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的施助者主要是低龄、健康老人,受助者主要是高龄、体弱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
我国城乡对互助养老的探索分别始于1991年天津市新街村的“老年人互助小分队”和2008年河北省肥乡县的“互助幸福院”。在地方探索和推广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此后,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探索与实践。2013年到201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30亿元支持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倡导‘互助养老’模式”。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重点提及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7.6万个。养老问题是总书记一直看重、关注的问题,发展互助养老,既节约成本,又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成为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按照互助养老主导者,可将各地互助养老实践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型,如邯郸的“互助幸福院”模式;二是自治组织主导型,如昆明的“巧手暖暖团”模式;三是社会组织主导型,如上海的“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模式;四是家庭主导型,如武汉的“合租互助”模式。
为什么要发展互助养老?
发展互助养老是我国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比提升到17.8%左右。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城乡、区域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同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有效供给不足,人才队伍短缺,亟需通过发展互助养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发展互助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创新和比较选择的结果。互助养老是综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大基本模式优点的新型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是“在家养老”和“家庭成员养老”的结合。社会养老是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分别由“在家养老”或“在社区养老”或“在机构养老”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养老”的不同结合方式形成。预计到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纯粹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现实。多数地区政府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但有服务小时数限制,多数老人享受不到无偿或低偿服务,购买有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又比较有限。“十二五”期末,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基本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尚未覆盖的多是地广人稀地区,继续建设将会面临投入效率不高的问题。多数老年人不符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条件,面临收费低的民办养老院质量差、不想住而质量高的收费高、住不起的尴尬。互助养老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和社会养老的不能,具有就地养老、整合资源、地缘相近和成本较低等优点,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我国的互助文化传统,因而易于接受。
发展互助养老能够明显改善老人生活质量。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有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独居老人孤独感尤为严重,老年人的正式活动参与率、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仅为20%左右。实践证明,互助养老提高了老年人汲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交往、精神慰藉等较高层次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较优选择。
让老年人拥有更多幸福感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历来关心关爱老年人,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服务机构日益加强,经费投入逐步提高,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现在,三晋大地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广大老年人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出实招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老龄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把老干部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老干部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领导深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调研了解养老服务情况。我省大力表彰离退休干部先进典型,激励广大老同志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省委、省政府领导身体力行、满怀感情关心老干部、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节日登门走访慰问老同志,及时召开会议向老同志通报情况,组织老同志参观转型发展项目,重大决策和部署问计于老同志。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引领下,全省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不断提高为老干部、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水平。我省印发《山西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龄工作政策体系;施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组织老龄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提高对老年维权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水平。
9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老年人照顾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26项重点任务,包括要求用人单位对于父母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职工每年不超过15天的照料假;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金融机构对于办理金融业务的老年人,要充分给予风险提示;针对老年人开展防骗、维权等宣传教育活动;福利彩票公益金50%以上必须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等。这些重点任务涵盖了老年人医、食、住、行、用、娱等各个方面,既通盘考虑我省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又注重高龄、失能、贫困、计生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需求,营造了老年人权益维护、社会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进一步弘扬了爱老助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实举措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截至2020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82.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7%。我省高度重视关系到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老龄事业。
7月5日,省人社厅发文,2018年我省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定额调整每人每月增加50元,2017年12月31日前年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35元。这意味着我省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了“十四连涨”。同时,离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看病就医“五优先”落实到位,社区“四就近”拓展延伸;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推进,形式多样的“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正能量活动、内容丰富的全省老干部文体艺术节,辐射带动了更多就近、小型、多样化的活动,凝聚和释放了老同志的独特正能量,增强了老同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我省发布《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降低准入门槛,养老服务市场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另外,我省多举措叫响“康养山西”品牌,聚焦“养心、养生、养老”,致力于开发全生命周期,且富有山西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截至去年底,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电)车和市内轨道交通,在太原、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运城全部实现,全省建成的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超过5000个,让广大基层老年人感受到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保障。
为解决农村特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问题,有效改善其生活条件、解决其现实困难,去年和今年,我省连续两年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共100万元,筹集省福利彩票公益金配套资金共100万元,资助全省各地农村特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920人。出资110万元,对晋城市城区晓庄社区老年公寓、临猗县温泉老年公寓、太原市杏花岭区比家美托老院、运城市盐湖区康福乐老年公寓和太谷县福康老年公寓5家爱心护理工程建设(示范)基地进行资助帮扶,购置医疗器械、消防设施等,有效提升了其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水平。
各级老龄办积极开展“银龄行动”,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省老龄办以医疗援助为重点,组织省荣军医院数十名医护人员深入国家级贫困县阳高县的东小村镇,开展“送医送药送温暖”大型义诊活动。共走访5个贫困村,为1000余人进行了免费诊疗,免费发放价值十万余元的常用药品和物资。
老年人老有所为增添社会正能量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省广大老干部、老同志、老年人表示,作为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亲历者,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发挥好自身优势,助力山西打好“三大攻坚战”,为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建言献策、增添力量。他们通过宣传引导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义诊扶贫守护百姓健康、农技下乡助力产业脱贫、文化义演传播红色精神、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全省已有近30万名离退休干部积极投身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中来,其中约4.1万名老同志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余热。
在忻州岢岚县的山上,有一群退下来的老干部,他们从一线退到二线,却选择从二线上了火线,植树造林,传播农技,调解矛盾,扶贫助学,忙得不亦乐乎。在老干部们上山的第二年,他们就在山顶上成立了党支部。就是这个山顶上的党支部,把越来越多的老党员、老干部聚拢在一起,山不绿不下山,民不富心不甘,他们像夕阳一样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一百单八将。
在长治市,有这样一群退休老干部,他们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和社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十九大召开后,老人们依旧甘于奉献,不断发挥余热面向基层宣讲,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宣讲团已累计举办了100多场宣讲,足迹走遍了农村和城市的40多个地方,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前,山西政治生态已经由“乱”转“治”,山西发展已经由“疲”转“兴”,正处于“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全省老干部、老同志、老年人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正以饱满的热情,与全省人民一道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